《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現代必備的四大模組自學修煉術!

by MaxJames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

這本《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的作者山口周,他的背景非常有意思。雖然大學主修的是哲學,碩士更專攻美學美術史,但畢業後,居然能到各大知名外商顧問公司任職,並出版多本商業著作,可說是成功跨足看似完全風馬牛不相關的領域。他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就是:自學

老實說,我覺得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有點混淆。乍看書名會覺得是種混搭的概念,以為是結合近來流行的斜槓人生和速讀方法的書籍。但此書的日文書名其實是《知的戦闘力を高める 独学の技法》(不負責任翻譯:增加知識戰鬥力的自學方法)。也就是說,這是一本關於自學力要如何修煉的書。

這篇文章會先從自學的必要性談起,接著講解作者提出的自學四模組,最後會附上書中建議的自學領域供參考。

【為何自學是現在必修的能力】

我們或許都知道自學能力相當重要,但問為什麼要自學,恐怕又說不上來,最後往往就缺乏動機來實踐。作者明確的提出五個必須要能夠自學的理由。

〔一、知識呆帳化〕

所謂知識呆帳化,簡單說,就是知識的保鮮期變短了。過去有用的知識或理論,在可見的未來可能不再適用。面對這些變化,唯一可以做的便是不斷的吸收新知,進化自己。

我想到的是運動的例子。像是棒球數據分析崛起後,打點和打擊率不再是最重要指標,大家開始更重視上壘率與長打能力。或像是近年NBA大三分時代崛起,傳統低位打法式微,長人必須更有機動性和外線能力等。知識與觀念都要不斷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淘汰。

〔二、產業蒸發的時代〕

再來是產業蒸發,比起過往,一個產業的周期也變短了。過去就職後,就從一而終的心態不再適用,因此必須不斷重新學習。

就像現在新的職業和商業模式不斷出現一般,前幾年YouTuber才揚風崛起,去年則是podcaster乘著疫情起飛。在產業翻轉比翻書快的時代,自學進修變得更加重要。

〔三、人生三季稻〕

雖然產業週期變短,但現代人的壽命卻變長了。由於工作時年數變長,轉職變得非常普遍,就像三季稻般,每季都要再次重頭栽種。而這也就在在考驗人們領域轉換的能力。再一次,自學是你最好的朋友。

〔四、跨界人才〕

跨領域能力的重要性大概已經被說爛了,但再多說點也無妨,因為這真的是現代必備的能力。作者指出,現在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培育專家」為前提,因此很難培養出跨領域的通才。而要能跨出自己的能力小圈圈,靠的還是自學。

像我之前介紹的《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德.戴蒙,就是因為能整合生態地理學、文化人類學、馴化生物學的種種系統性知識,再用自己獨到的眼光整合,才能寫出這樣的經典。

〔五、社會需求〕

前面的原因都個人利益導向。但作者認為,從社會需求出發,自學力同樣很重要。他提出,我們社會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知識革命家」。現行的單一領域的系統性知識已經疲乏不堪用,因此要培養出「不以系統性」為前提的知識,才能找到讓社會變更好的機會。因此自學力也是能幫助社會改變的原動力。

自學已經是現代不可或缺的能力
自學已經是現代不可或缺的能力(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自學四模組】

既然跨領域的自學能力那麼重要,那要如何執行呢?作者提出四個模組來因應。

〔一、戰略〕

首先,自學要有戰略目的,不能盲目得追著知識跑。作者建議的戰略設定是:以主題為主,以領域為從。不要陷入要讀歷史還是科學,這種領域設定的框架中。那什麼是主題呢?作者認為,主題就是你追求的觀點,比方說,我最近在思考的主題就是:如何透過寫作輸出,建構個人品牌,進而推廣閱讀。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設定呢?因為單純在一個領域學問中汲汲營營,最後或許會變得博學多聞,但並無法發揮出作者所期望的知識戰鬥力。但如果先知道主題目的是什麼再去閱讀,反而能從各個領域的書籍中汲取所需,創造出新的可能。

作者強調,創造是種「乘法」。像是賈伯斯就是利用人文與科技,兩個領域的交叉相乘,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蘋果帝國。利用不同領域知識的交叉碰撞,就可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火花。

〔二、輸入〕

有了戰略,接下來就是要實打實的將知識輸入腦中。作者對於如何輸入有相當多的創見,給我很多啟發,很推薦大家去閱讀這個章節。這裡我就挑個自己很有共鳴的地方:「無目的的輸入」來談談。

書中提到那些能不斷維持高品質輸出的神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人生中有一段時間都是在拼命吸收資訊」。因此絕對不要等需要產出時才急著想輸入,而是之前就要大量的輸入,且不要太在意輸入是否有用。

但輸入的機會成本很高,畢竟學習是很花時間的。因此,作者建議要在機會成本小時大量輸入,也就是當你還有時間揮霍的時候就要大量輸入學習。抱著:「雖然現在不知道有什麼用處,但總覺得這本書裡有什麼,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很棒」的心態來讀書在未來反而更有可能將其中的知識活用。

想來,自己在當替代役時,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在閱讀,而遇見了很多經典好書。可說是碰巧實踐的作者的建議(笑),也才有今天在這邊寫東西的基礎。

〔三、抽象化〕

有了輸入,接著便是要將自學的知識應用出來。我們需要「抽象化」。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將哲學與美學的知識運用到商業之中。

那什麼是抽象化呢?作者提出所謂的抽象化,指的是要捨棄細微要素,取出精華並整理歸納。有點抽象嗎?舉個書中的例子:你知道其實看似勤勞的螞蟻,其實仔細觀察有很多遊手好閒的冗員嗎?這些「懶惰蟻」其實是儲備勞動力,在緊急狀況發生時便會上場發揮作用。

那這樣的知識要怎麼抽象化呢?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組織將平時的工作量,針對處理能力做最適化的人力安排,那如果環境突然變化,是否就會無法因應而滅亡?(絕對不是鼓勵大家當冗員!)

簡而言之,抽象化就是將知識從其脈絡中切除,接著思考這樣的模式是否可用在其他領域,從舊的知識中產生新的可能。

〔四、儲存〕

最後一點是儲存。作者將知識比喻成魚,而世界是海,腦則是冰箱。理論上,平常就讓魚游,需要吃的時候再將魚能釣起,放入冰箱中就好。就像大家現在寫報告都用google一樣(?)

不過這樣不夠有效率,因為釣上來的魚,如果不放冰箱,不就只能放回海裡?那之後需要時,難道還要重釣一次?因此作者認為,我們要做一個「魚池」,將資訊魚放入,之後需要時便可自由拿取。

那要如何建構魚池裡的存貨(資訊魚)呢?作者認為在輸入時就要先處理知識。以他閱讀時所使用3步驟為例:

  1. 畫線
    第一次讀時,將所有在意的部分都畫線。
  2. 選取
    第二次讀,將仍覺得有趣的地方貼上便利貼
  3. 轉錄
    第三次讀,只讀貼便利貼的部分,選出日後可能會用到的內容抄錄。這裡,作者跟我一樣用的是Evernote,大家可以找自己順手的工具就好。

不同的內容載體,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去整理儲存。如此,便可將過去學到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拿來運用。像我在寫作時,就常常覺得,之前有把文章存在Evernote並作筆記真的是太好了。

比如這篇1111折扣戰的思索與解方:為什麼我依然覺得獨立書店有存在的必要!〉,就引用了非常多之前看的文章與影片,如果等到要寫才開始找資料就太工程浩大了。

寫筆記是自學的好幫手
寫筆記是自學的好幫手(Photo by Hannah Olinger on Unsplash

【11種人文教養領域】

書籍的最後,作者介紹了他覺得能提供所謂「知識戰鬥力」的11個領域,同時也提供的一些建議的書目給讀者參考。

  1. 歷史
  2. 經濟
  3. 哲學
  4. 經營管理學
  5. 心理學
  6. 音樂
  7. 腦科學
  8. 文學
  9. 宗教
  10. 自然科學

我覺得很棒的地方是,作者除了針對每個領域都提出個別的學習的方法外,還談了他認為學習這些領域的意義是什麼。以下舉哲學和文學,這兩個最常被大眾忽略領域為例:

〔一、學哲學〕

作者認為哲學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哲學可說是種懷疑的技術。不斷的思考這個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又該如何生存下去等問題。藉由這些思辨,我們便能重新檢視世界主流的思考或是價值觀是否有其他的可能。

〔二、學文學〕

作者認為,文學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人類的世界。要是透過一些必冰冷的統計數據資訊,讀了可能會無感。但透過文學躍然紙上描繪,反而感受會更深刻。像是如果你讓我看永靖的統計報告,探討他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我可能會哈欠連連,但如果是看陳思宏的《鬼地方》,反而能讓我對永靖這小鎮的感受更立體。

哲學思辨是現在必須能力之一
哲學思辨是現在必須能力之一(Photo by K. Mitch Hodge on Unsplash

【總結】

總結一下,作者首先提出因為產業知識變遷迅速,自學力變得相當重要;接著提出自學四大模組:戰略、輸入、抽象化儲存,來高效自學;最後則是提出11個自學領域供讀者參考。藉由這樣跨領域的自學力,培養出知識戰鬥力 !

這是本談如何精準系統化自學的好書。其觀念與操作方法可說是相當有獨特性。如果想精進自學力,卻又不知道從何著手;或是覺得雖然學了很多知識,卻無法靈活應用的話,此書絕對不容錯過!

最後,談談這本書對我的另外的啟發。自認我閱讀的領域很雜,有時候會覺得好像看得太廣,而缺乏深入得學習。但讀了此書,我覺得或許這樣的閱讀方式,反而更能在這動盪的時代,展現「反脆弱」的能力也不一定?在這邊也期許自己,能將更多不同面向的書籍介紹給大家,一起透過跨領域學習,開鑿新的可能性!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文章通知喔!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