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的形狀》:以器物為引的中國思想之旅!

by MaxJames

這本《觀念的形狀》選了 72 件古文物,帶你「看」見中國的思想流變。不得不說,用有形之物帶出思想,真的是很精巧的切入手法。很喜歡書中說的:

文物,並不是僵死的「東西」。它們是一群曾經活過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圖表達,像琥珀一樣,凝固了我們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

不過,讀到最後會發現,這本書其實把中國從上古到晚明的思想給走了個遍,器物只是用來妝點。要是抱著輕鬆啃的心態來讀,可能會覺得有點難咬(笑)。這篇文會挑幾個有趣的點來分享,至於較細緻的哲學論述與思想流變,就請大家自行找書來細細品讀囉!

【神靈系統】

首先來聊聊商朝的神靈系統。商朝極度癡迷祭祀,喜歡透過「甲骨」與祖靈們溝通。他們相信,祖先會透過甲骨裂痕悄悄說出神靈世界的秘密。因此,每當遇到困惑時,商王就會讓「貞人」燒灼甲骨;等甲骨產生裂痕,再請「卜人」解讀並作出預言;而預言則會被刻在甲骨上,成為「卜辭」。

土方征塗朱卜骨刻辭(截自《觀念的形狀》)
土方征塗朱卜骨刻辭(截自《觀念的形狀》)

從流傳下來的卜辭來看,商人的神靈世界是一個多神論的三層結構:

  • 第一層:天神
    其中的至高之神稱為帝,下有臣工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
  • 第二層:帝示
    如精靈般的存在,遊蕩在山川林澤之中。
  • 第三層:人鬼
    指的是故去的祖先們。

有意思的是,商朝的卜辭中並沒有祭祀上帝的內容。因為在他們眼中,法力無邊的帝是不能直接與人聯繫的。因此,必須先聯絡上祖先,再請他們去向帝「說情」。

另外,在商人的認知中,祖先不只會降福,還會作祟。因此,必須要「哄」祖先。由此,商人發展出了伐鼓、舞羽或獻酒肉等各種祭祀方式,用好聽的鼓聲、好看的舞和美味的酒肉來讓祖靈開心。除了這種「軟」手法,商人們還會透過祭祀來勸說祖先要好好完成向上遊說的「職責」,不要暗中搞怪。

商人將祖先想得充滿「人」性,需要軟硬兼施地去「溝通」。這與西周以後對祖先的親和與虔誠形成有趣的對比,相當有趣。

婦好青銅鴞(用來祭祀的酒器,截自《觀念的形狀》)
婦好青銅鴞(用來祭祀的酒器,截自《觀念的形狀》)

【故實規鑑畫】

中國古代有種繪畫類型叫做「故實規鑑畫」。這種畫作通過刻劃歷史某一著名事件主角的形象與神采,傳遞勸戒與教育的意涵。在宋代文人畫出現前,這種「倫理教化」一直是古代繪畫藝術的重要功能。

「朱雲折鑑」就是個很常被拿來當作繪畫主題的故事。事情是這樣,西漢成帝的師傅叫張禹。此人貪財奢糜,持寵謀思。當他正得勢時,有個叫朱雲的小官居然上書求見成帝,要求皇帝賜劍讓他斬了張禹。成帝聽了大怒,打算將他處死。沒想到朱雲卻死死地抱著殿前欄杆,最後把木製欄杆折斷。後來在左將軍辛慶忌諫諍下,朱雲才免於一死。千年後,南宋宮廷畫家本著勸戒君主做個好皇帝的心,繪製了這幅經典的《折檻圖》

《折鑑圖》(截自《觀念的形狀》)
《折鑑圖》(截自《觀念的形狀》)

除了《折鑑圖》這樣談「忠」的主題外,故實規鑑畫也常表現「孝」、「節」或「義」等主題。現在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就是一幅試圖從「節」的角度教化女性應該「守節」的作品。

《女史箴圖》(截自《觀念的形狀》)
《女史箴圖》(截自《觀念的形狀》)

覺得故實規鑑畫與歐洲中古世紀的宗教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古歐洲的藝術也常常是為基督教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故實規鑑畫可說是一種屬於中國的宗教畫。

【佛家入華】

要談中國思想,就不能不提佛教。這裡就不深入探討形而上的哲學觀念,有興趣可參考書中內容。這段想聊個我覺得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思想融合與轉變化。

書中提到,其實佛家教義無論是哲學思想或修行方式都與中國傳統的神仙思想有相當分歧。然而,為了克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傳法困難,許多早期來華的佛教徒都會借助神仙思想的概念原理來解釋佛法。例如,佛教中禁慾、苦修、昇華等觀念,與中國傳統的修仙實踐就相當類似。

此外,由於佛教建構了一套以佛祖為最高神的菩薩羅漢比丘居士等級系統。普羅大眾很自然就把佛陀、菩薩當作「神靈」。下圖的「青瓷堆塑人物闕魂瓶」就是如此思想的具體呈現。如果你仔細看它頂層屋室的門口,會看到一尊結禪定印的佛陀。由此可見,佛陀被當時的人民視為是神仙世界的一員。這讓我想到基督教剛傳到台灣時,耶穌也曾被當成眾神的「一員」放到廟裡供奉。

青瓷堆塑人物闕魂瓶(截自《觀念的形狀》)
青瓷堆塑人物闕魂瓶(截自《觀念的形狀》)

在東漢末年,飽受饑荒與戰禍之苦的底層民眾已經不奢望可以在此世成仙,因此轉向把希望寄託於來生。如此背景下,佛陀與菩薩被迅速地當成神靈崇拜,贏得了大批信眾,開闢出一種「中國化」的佛教路線。

「觀音」便是這樣神靈化的過程的經典產物。其實早期的觀音像刻畫的是男身佛教大師的形象。但隨著古代人們對於這位印度神佛的依戀心態不斷強化,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逐漸母性化。最後,甚至影響到東亞地區,形成「媽祖」民間信仰。

銅觀音像(截自《觀念的形狀》)
銅觀音像(截自《觀念的形狀》)

【新儒學】

佛家傳入中國後,與道家彼此融合演進。漸漸地,佛道思想成為主流。在這樣的佛道夾擊背景下,北宋的哲學家們透過融合佛教的心性思想,重新建構出了對於天人關係的新理解,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種名為「理學」新儒學,為儒家思想找到新出路。

這裡同樣不深入討論新儒學的思想與流派,想直接聊聊大家最熟悉的理學宗師:朱熹。師承楊時的再傳弟子李侗的他,原本很受師父期待,希望他能繼承傳了三代「靜默涵養」修心方法。但朱熹卻認為這套方法太像佛道的修行方式。為了做出區別,儒者必須要在「踐履」這件事情上下功夫。而朱熹認為,要做到這點,可以參照《大學》,從「格物」這件事情做起。

在朱熹眼中,「格」意味著研究,「物」則可理解為包含經書、禮儀和文物在內的萬事萬物。他相信,所謂「天道」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而會以事和物的形式呈現。下圖就是種常見的格物:博古。在理學家看來,普通人會帶著自身情感來看待事物,把物當成投射自己情緒的帷幕。然而,如果要實踐真正的「格」,就必須放下太過「自己」的視角,秉持沒有偏見的心來觀察事物本來的樣子,進而感知天地的道理。

竹院品古圖(截自《觀念的形狀》)
竹院品古圖(截自《觀念的形狀》)

私以為這樣客觀看待世界萬物的思想有點科學中觀察、分析的味道。不過,書中也提到,雖說朱熹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興趣,他認為最值得去格的「物」還是儒家經典就是了。

【後記】

如開頭說的,這本書是以器物為綴,思想為主。讀得過程有些慶幸自己讀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休斯頓.史密士《人的宗教》等書,不然應該會看得很吃力。

最後想再額外分享三點小心得:

〔思想與政治〕

歷史上許多政權都會透過思想系統來建立統治的正當性。比如,周朝在取代商朝後,就重新改造商的神靈體系,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新系統。而像前面提過的故實規鑑畫,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不免覺得迂腐(尤其是女人守節的部分),但漢朝的這套「名教系統」確實建構出了新的治理體系,讓其沒有像秦帝國那樣轉瞬即逝。

覺得這狀況在西方世界也很常見,最經典的大概就是羅馬以基督當國教。綜觀歷史,從來都沒有「思想歸思想,政治歸政治」這件事。

〔思想的變動性〕

思想其實是不斷融合與變動的。像前頭提的佛教進入中國後,與道家的融合。同樣的,理學也是儒家思想與佛道碰撞後的新產物。

當今社會常常遇到什麼問題,就會出現一種儒家出來扛的理論,好像從孔子的出現就注定了當今的衰敗。然而,如果綜觀中國哲學的流變,就會發現儒家並不是鐵板一塊。硬要簡單地把當前亞洲地區落後於西方歸咎於儒家思想荼毒,其實很難站得住腳。

關於這點,個人覺得《國家為什麼失敗》的論述比較能說服我。之後有機會再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

〔中國的侷限〕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會隱隱感受到一股大中國主義的味道,給人種以「中原」為核心的史觀。比如這段:

來自異域他鄉的人民、文化、思想和觀念,無論以軍事暴力的方式還是以商業和平的管道,只要進入中華世界,就會被一股強大的文化向心所吸引、包容、改造,最終匯入中國文明的母體之中。

問題是,這樣的思想融合與演變在全世界其實都很常見。只能說作為中國學者,在著作上還是有其侷限性吧。

當然,作為一本統合性哲學普及書,本書的內容確實精彩。用不足 250 頁的篇幅把整個中國思想史走一遍,讀來相當暢快。依然推啦!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文章通知喔!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