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覺得讀書很難?讀得慢?好不容易看完卻好像吸收不多?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今天介紹的《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金炳完的人生經歷很奇葩。原是三星研究員的他,因意識到上班人生有如落葉而毅然辭職(這……),並開始在圖書館展開閱讀挑戰,花三年讀了一萬本書。而這本書就是要推廣這個幫他高速博覽群書的「串聯閱讀法」。
這篇心得會先講解串聯閱讀法是什麼玩意兒,跟傳統閱讀法相比有什麼優點;接著會從我的角度談談這樣的閱讀法,在操作可能有什麼盲點;最後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會怎麼運用串聯閱讀法。
Table of Contents
【什麼是串聯閱讀法】
串聯閱讀法又名「平台閱讀法」。這是作者從網路時代巨頭中得到的啟發。他認為谷歌、臉書或是亞馬遜等公司,之所以可以成為巨擎,關鍵就在於它們創建了「平台」。像臉書本身並不生產內容,卻藉由龐大用戶上傳貼文、彼此互動,進而產生極大影響。
作者將這樣的觀念延伸到閱讀。書中提到,知識的擁有與擴張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建造一個串聯知識,進而發想、演化的平台,效果會更巨大。
串聯閱讀法首要的目標不是辛苦地讀完大量書,或擁有豐富知識,而是連結每本書的內容與知識,透過互動建構平台。
那要怎麼打造這樣的閱讀平台呢?作者提出以下7步驟:
- 決定閱讀目標主題
- 一次挑選多本與主題關聯度高的書
- 同時快速閱讀多本書
- 從書中選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抄下來
- 摘選抄錄的構想並將它們分類、串聯進而創造新知
- 將新知串成針對主題的平台數據庫
- 驗證平台是否能解決一開始所設定的主題
串聯閱讀法相較於傳統的閱讀法,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問題導向〕
相較於傳統一字不漏,卻漫無目的的讀書方式,串聯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因為先設定好想探討或解決的主題,就不會讀完卻不知道如何應用。
〔二、加速閱讀〕
串聯法能加快閱讀速度。如作者說的,閱讀速度其實等同思考速度。許多傳統速讀法過於強調眼睛移動速度,卻忽略「大腦」才是閱讀的關鍵。讀得快但沒理解也是白搭。
而串聯法因為有明確目標,閱讀時要運用大腦思考,不是無腦將文字吸入。就結果來說,反而能讀更快。
閱讀的本質不在解碼文字,而是大腦的思考。
〔三、串聯知識〕
相較於大部分人習慣一本讀完再接著下一本讀,串聯法則藉由一次閱讀多本書籍,形成一種「網狀閱讀」結構。
也就是說,原本散落在不同書上的知識點,透過串聯法,便能形成更完整全面的知識網。零散的知識可藉由讀者自主的連結,產生整合性的架構。
〔四、創新可能〕
除了統整知識,串聯法最大的優勢是它能藉由這樣的整合網路,激發出新的可能。
相較於傳統閱讀法只能單向習得知識,串聯閱讀法能雙向連結資訊,搭建出能容納各種知識平台,再透過這些數據連結互動,「再生」出新的想法、洞見。
創新是將各種元素聯在一起,唯有串聯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異質性較高的事物,才會出現創造力。 -賈伯斯
【串聯閱讀法的盲點?】
看起來很不錯對吧?不過我覺得這方式雖然乍看很棒,但實際操作時可能會有一些小問題。讓我們接著探討這部分。
〔理解問題?〕
首先我有點懷疑串聯法的理解效果。雖說作者強調串聯時不用太擔心理解問題,只要像玩遊戲般自由地連結每本書中的知識,就能發現新想法。但如果連基礎內容理解都有問題,真的能產生洞見嗎?
如果是較熟悉的主題,直接串聯好幾本書或許還可行。但若是離自己很遠的陌生領域,直接找一堆書來讀,怎麼想都很吃力。比如你想學習理財,但對投資毫無概念,於是你找了指數化投資、價值投資、技術分析的書籍,全部熔在一起讀,怎麼想都是災難吧?
〔讀得更多更快?〕
作者號稱用這方式三年讀書萬本。但真的可能讀那麼快嗎?
前面提到閱讀速度取決於思考速度。事實上,我在看書時花最多時間的部分,正是停下來思考,試著去整合、串聯與發想的時候。如果要照書中的方式,勾串各書的知識再統整發想,閱讀速度恐怕很難提起來。
老實說,我覺得讀一年幾本書真的不是太重要。重點是這些內容是否對自己產生影響。如果讀工具書,要思考的應是所學真的有被應用;如果讀文學書,在意的應是內容是否有產生共振。
不過作者其實在書中也多次強調重點是串聯,而不是讀多少書。或許為了廣告,不得不強調高速閱讀,增加吸引力吧。
〔意外知識連結被抹除?〕
最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設定主題的閱讀法固然很聚焦,但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因為許多知識連結往往不在預期的象限內。
像我最近重讀到《反脆弱》的脆弱性轉移段落時,馬上讓想到前些日子的Luna事件。許多幣圈的項目方,正是讓自己享受上檔利益,讓韭菜承擔下檔損失。如果我只針對區塊鏈的主題找書來看,可能就會錯失這樣連結的機會。
【我怎麼運用串聯】
那串聯閱讀法難道不可行嗎?其實我很喜歡創建平台,串聯知識的想法。所以在這段落,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會怎麼來運用串聯法。
〔研究室閱讀法〕
這方式是碩班指導教授教我的,姑且命名為研究室法(笑)。研究所做的是半導體封裝,老師對那時甫升碩一的我給出這樣的建議:
先去讀封裝領域的經典書和review paper,建立一個大致完整的概念。接著再閱讀大量paper,看看大家都在研究什麼。然後想一下想有哪些研究方向可以走。
於是我便先拜讀師公杜經寧所寫的《Solder Joint Technology》和我教授發表的review paper。接著再針對其中的子主題(如電遷移)去資料庫找大量Paper比較參照。
最後大量閱讀Paper的部分其實就是本書說的串聯法。所以與串聯法的差別,只在研究室法會先閱讀「經典」,對一個領域建立基本概念後再來大量串聯。
而這方法也能應用到一般閱讀場域。比如想加強投資,可先閱讀《漫步華爾街》這樣的經典,理解技術、價值、指數投資,接著便可針對小主題(如價值投資)找相關書籍來串聯閱讀。如此便可解決前面提到的理解問題。
書中提到許多閱讀高手,如賈伯斯、比爾蓋斯都很喜歡讀百科全書正是這個道理。藉由百科對一個領域搭建基礎鋼骨,之後再攝取相關知識就會更得心應手。
〔漫步式閱讀法〕
不過老實說,撇除研究所那樣高目的性的狀況(想畢業……),我通常還是一本一本順順看。而且不大會一直讀同主題的書,像隨機亂步般,叫它漫步式閱讀法好了(硬要取)。此外,在看書時我會做筆記,除客觀重述書中內容,我還會用紅字記錄主觀想法與和知識串聯。
這樣的漫步閱讀不會侷限在單一領域,可以讓串聯自然而然地發生,解決錯失連結的問題。像我在寫上面研究式法段落時突然想到這方法與《品味從知識開始》的知識累積3步驟很像,意外又找到很有意思連結。
〔筆記串聯法〕
而這本書的平台概念,也讓我產生一個串聯的新點子。過去我在Evernote中建立許多想法筆記,但很零散,缺乏系統。於是我照著串聯法將這些筆記整理成10來個「主題」。
我在這些領域筆記中寫下想探討的目標,並利用Evernote的筆記連結功能,將原本零散的想法整理下面那樣的層狀結構。再將自己的想法與過去的筆記、閱讀的書籍、文章做整合。
如此我便建立書中所謂的平台。之後不管是從網路文章或書中讀到什麼相關概念,都可以靈活地擴充到其中。不過目前才剛開始玩,還很不成熟,往後有更多進展再跟大家分享。
前幾天看到超級歪分享留學生活文化衝擊的影片,其中一點很有意思。他說,亞洲學生可能讀一二十本書,但提煉不出什麼非常厲害的問題;但歐美學生可能讀了四十頁,就可以問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這點也是我覺得我需要加強的部分,希望透過這樣的串聯更可以打開想法。
【總結】
總結來說串聯閱讀法就是利用目的性閱讀,一次大量從許多同主題書籍取經,並建構好讓知識互動的平台,達到統整,甚至創造新知的效果。
串聯網路的想法很好,但我覺得實際操作恐怕不那麼容易。因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方法,算是野人獻曝,大家可以參考參考。如作者說的:
不是說了解串聯閱讀法,以後就只用這種方式閱讀,而是務必以此為基礎,創造自己獨特的讀法。
書中也分享像是抄寫閱讀法、編輯工學閱讀法、主題閱讀法等各種閱讀方式。雖說作者的結論是串聯法最好,但我覺得其實這些方法都很不錯,大家也都可以參照來玩玩看。
總之,閱讀終究要回歸自我,不必硬把什麼閱讀法往身上套。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試誤、成長,相信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
【後記:平台雜想】
我對作者提到「平台指的是能讓使用者進入同一空間,針對新的價值問題,創造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概念很有感。
在《部落格100篇特輯》中,我談到之所以將部落格取名為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原因:
我希望大家可以輕鬆自在地走入這裡,隨意晃晃,找個舒適的地方獨自品思,或可與我討論,或可與他人交流。
我一直期待能透過推廣閱讀,讓更多面向的知識被看見,再透過與讀者互動,交流溝通各種想法,進而創新發想,找到更多可能。讀這本書時我突然意識我想打造的空間,就是所謂的「平台」。
目前來說,不管是部落格、粉專還是IG似乎都還沒實現這樣的想望。只能說除了持續調整現有資源外,有機會再嘗試看看不同的媒介吧。希望有天能實現我對「空間」的期許。
總之,很謝謝看到這邊的你,希望在這空間待得還愉快。也很期待你留言與我交流,增加平台的多元串聯哦。
最後,祝大家都能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閱讀之路,給自己一個大平台吧!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 《如何閱讀一本書》: 什麼?閱讀還需要人教?四層次閱讀帶你真正讀懂一本書!
- 《深度學習的技術》:帶你打造5層次的強效學習系統!
- 《6堂課學會英文速讀》: 台大教授教你快狠準的「高理解速讀法」!
- 《極簡閱讀》:面對知識焦慮時代,你必須要會的「RIA拆書法」!
-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現代必備的四大模組自學修煉術!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2 留言
1本很糟糕的書,您的方法相較清晰且有例證,看您的分享相當有共鳴,謝謝!(雖然有些偏見,但此書倡導:擷取其他書的論點來創作成自己的書,可見該國文化就是抄襲卻無法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以致停留在概念階段~怒!)
謝謝。我也不認同書中的滿多內容,不過讀完意外的對我滿有啟發的。或許好書壞書也不是那麼絕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