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又要來介紹東野圭吾的作品。與上次的《十一字殺人》一樣,這本《學生街殺人》也是他非常早期的作品,與《放學後》、《畢業》並稱為「學生三部曲」。這次閱讀的是皇冠新出的「追憶時光版」,封面非常有味道。
故事背景設定在大學旁的學生街。主角光平大學畢業後在學生街上的咖啡廳打工,並與在小酒館「莫爾格」上班的廣美展開交往。原本平淡的生活,卻因一起殺人案而被打破;更可怕的是,隨後接連有人遇害,也就是說,這是一樁連環殺人案……
簡介到這裡,以下聊點心得!
Table of Contents
【頹廢感】
雖然談是連環殺人案件,但《學生街殺人》卻沒有推理小說慣常的緊湊刺激感,反而帶給我一種悠緩、停滯的頹廢感。
故事發生的地點「學生街」就完全展現出這種頹靡氛圍。這條街原本位於大學正門前,曾經相當繁榮,街上總擠滿學生,不管什麼店都塞滿著人。然而隨著學校將正門位置移走,學生立刻遠離了這條街,導致這條「原」學生街從此走向沒落。人潮一去不復返。店家們都只是撐著。正如書中書中形容的:學生街宛如一艘船員全都跳船逃走的棄船。
這樣的頹廢感可說是整本書的基調,恰恰呼應了廣美最愛的秋水仙花語:我最美好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因此,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種慵懶的無力感,很不像在讀推理小說。而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東野圭吾有意為之。讓我們接著談下去。
【迷惘感】
與頹廢感交織的是「迷惘感」。在這失落之地聚集的,也正是一群失落的人。
在學生街營業的店家老闆們,都是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明明生意慘淡,但又放不下在這裡經營的一切。難怪松本會說:「老闆心裡也很清楚,期使一直耗在這種地方也是徒勞,這個街道已經沒有呼吸了,大家只是沒有離開的勇氣。」還表示自己早晚會「逃離」這裡。
主角光平的狀態也是如此。大學畢業後,他沒有去找正職工作,而是漫無目標地在餐廳或咖啡廳打零工,並對家人謊稱自己在讀研究所。出於愧疚,家中按月寄來的生活費他都不敢動,而是打算把這些錢都留下來,等明確未來的方向時,再全部還給父母。
某種程度來說,在學生街打工有點像是光平的 gap year;不過這樣的「壯遊」並非正向地有意為之,而是單純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只好在這頹靡的地方沈潛。如同他說的:
我並不是不想工作,我們機械工程系的學生只要一畢業,只能去製造業當上班族,我不想走這條路,我希望在更大範圍內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諷刺的是,明明是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渾沌,但在外人眼中卻不是這麼回事。像沙里緒就說:「你不可能一直留在『青木』,因為你和我這種人不一樣。」松本也調侃地認為,光平只是在「趕時髦」。就連齊藤也說:「你雖然還沒有得到什麼,但也沒有失去什麼,完全沒必要失去信心。」
有意思的是,隨著連環殺人命案的發生,被捲如其中的光平也因此獲得了前進的契機。很喜歡書的最後,光平與他父親的對話:
父親:「任何人都只能體會一種人生,所以,也只知道一種人生而已,如果去干涉別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傲慢。」
光平:「萬一我走錯了路怎麼辦?」
父親:「我覺得有沒有走錯,也是自己決定的。如果覺得錯了,再往回走就好。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在重複一些小錯誤。」
覺得真的就像是余小芳在導讀中所說的:「這是一本推理小說,同時貴為一部成長小說。」
【人工智慧】
這本書還有另一個我覺得很值得一聊主題:AI。
東野圭吾在故事中多次提到了人工智慧的應用。例如,香月刑警在調查松本過去時發現,他過去曾是公司人工智慧團隊一員,並負責「專家系統」的開發。所謂專家系統,是指讓電腦具備專家級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推理與判斷。順帶一提,《白夜行》中也曾提到專家系統。東野圭吾在投身推理小說前曾是一名工程師,顯然有把這種「理工魂」注入作品中(笑)。
另外,松本也曾參與一項關於「聲音辨識系統」的研究,讓機器聽到人說話後,可以轉換為文字。不論是「專家系統」或是「聲音辨識系統」,在當時都是很前沿的AI研究,而在現在,這樣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遍。
書中,光平帶著命案關鍵線索——「科學雜誌創刊號」去向朋友討教時,友人回了一段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話:
那些無知的老百姓都覺得機械只能取代體力工作,但在不久的將來,電腦將進入腦力工作的領域。判斷、推理、想像——無所不能。而且,電腦不會累,不會抱怨,也不會偷懶,那些消極的人只會變成絆腳石而已。
因此,他朋友甚至斷言,不如機器的人將會被淘汰。
在本書寫的年代,電腦才剛開始普及。後來的發展大家也都知道,電腦並未真正取代人類。然而,近年來生成式AI的崛起,這段話聽起來越來越像會成真的警世預言。只能說,過了這麼多年,世界終於趕上了東野圭吾(笑)。
覺得這似乎又能夠與前面提到的「迷惘」話題做個對應。如果有一天,人工智慧真的能在許多專業領域取代人類,那人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呢?
針對這問題,書中,光平與友人的這段對話我覺得蠻有思考性的,分享給大家:
「我會努力選擇無法被電腦取代的工作。」
光平說,但友人微微皺了皺眉頭,緩緩開了口。
「我覺得不是工作內容,而是選擇一條可以產生自信的路,即使再優秀的電腦也無法取代的自信」。
【後記】
覺得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雖然它是推理小說,但凶殺案卻並非作品的主角。的確,故事中有連環死者也有密室殺人,後面更牽連出廣美不為人知的的過去;但在我看來,這本小說的主軸,其實是在探討人生的迷惘與追尋。
被捲入連環命案的光平,在故事結束後,終於得以擺脫學生街的詛咒,讓人生得以繼續轉動。故事的最後,光平是這麼說的:
我不會把自己逼得太緊,也不會設定期限。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突然想到,《學生街殺人》其實是東野圭吾剛辭掉工程師的工作、踏入推理這行時寫的作品。剛起步的東野圭吾是否也正處於迷惘與追尋之中,因此才將這樣的元素融入推理小說中呢?
回頭來看,東野圭吾的追尋確實闖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希望自己也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持續追尋。就算找不到也沒關係,這也是一種人生!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