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讀《人生路引》,很自然的跟自己在這邊寫讀書心得有關。本書的作者楊斯棓醫師,是台灣有名的KOL,並曾獲邀寫過上百本書的推薦序。做為一個心得寫作初心者,很希望可以從這本書中,學習如何更好的去向讀者推薦一本書。
本書分成6大章節,總共介紹了28本書:
- 獨善其身,可以這麼準備:說書 說話 寫作 自律 思辨
- 開創新局,有賴觀察省思:創意 創新 流行 蹲點 週期
- 豐盛應許,來自思維習慣:算盤 心態 習慣 致富
- 以簡馭繁,愈奉獻愈富足:投資 REITs 指數 奉獻
- 家是堡壘,先依賴後互賴:語言 父母 界線 伴老 告別
- 兼善天下,助人不分國界:自由 退休 旅行 慈善 女力
從讀書寫作、創意思維、理財投資到養老退休各個面向都有深刻得探討。不得不說楊醫師真的是涉略廣泛,知識淵博。以下,我想從自身寫作的經驗出發,談談書中幾個我覺得很有啟發,刺激我思考的地方。
我決定揉合我的閱讀心得跟人生經驗來寫這本書。告訴我的讀者,哪些書擴展的我的視野,增加了我的能力,讓我知道如何能更有餘裕得面對那個無法倒退也無法快轉的人生時鐘。
-《人生路引》
Table of Contents
【寫作之路:為何要寫作】
既然都在這裡寫東西了,最關心的自然是「寫作」這個主題。楊醫師在書中關於寫作,推薦了一本港人陳立飛寫的《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此書提到,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但現在恐怕要改成「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楊醫師建議,無論職業為何都要及早寫出影響力,享受文章帶來的複利效應。
而他也認為,要將寫作能量全部用在臉書或是個人部落格上,不要花時間去匿名的網路空間留言。也就是說要將寫作留在自己「名」下,把自己當成一間一人公司來運作,把名字打造成一個品牌來經營。
這點其實我也感受滿深的。自己其實想分享讀書心得好一段時間了,但總覺得自己文筆差勁,思維能力也一般,而不斷拖拉,直到去年八月才終於動筆。寫了之後實在後悔沒更早開始。當然自己現在還沒什麼影響力,更稱不上是個人品牌,但藉著公開發表文章,我確實逐漸感受到寫作所帶來的些許複利。
一開始每個人的名字在別人心中都是一棵樹苗,但它不會自然茁壯,你必須有所作為,無論是分享專業或是個人點滴都好,它才會慢慢成長。
-《人生路引》
【品牌之路:如何定位】
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寫作的「定位」是什麼?自己的文章到底能帶給讀者怎樣的價值?老實說,我到現在都還沒有答案。這本書中楊醫生雖然沒有特別提到品牌這概念,但在書中關於創意思維的章節倒是給了我一些思考的方向。
在介紹《繁榮的悖論》這本書時,楊醫師提到此書最大的啟發就是要去思考:「我的零消費者」在哪?零消費者指的是:在生活的某方面急欲獲得進展,卻找不到他們負擔的起、可取得的方案的人。
書中提到,中國的著名說書人樊登,就是找到了這塊零消費市場,讓大批消費者願意為「有人說書給你聽」買單。當然,我自己是認為,這樣的商業模式能成功,是敲中了現在資訊爆炸時代下,群眾的知識焦慮。有點用濃縮知識為誘因,幫受眾省下讀書時間的味道。
雖然佩服這樣的模式,但總覺得這不會是我想走的方向。這裡,剛好就可以接到下一段想談的,關於「說書」。
【說書之路:說書的目的】
楊醫生在這本書中介紹的第一本書,就是我曾經寫過的《讀懂一本書》,作者就是上面提過的樊登。
楊醫師將自己寫的推薦序類比成微說書。他認為,推薦序不能是重點摘要,要不然讀者看完,可能會覺得重點都被講完,就不買書了。真正好的推薦序,應該要引領讀者認識這本書,了解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拓展那些知識邊界,或什麼背景的人適合這本書。
老實說,這也是我還在掙扎的點。自己寫過的心得,尤其是實用類書籍,很多時候會偏向重點整理,只會稍稍加入一些我的意見。當然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解構書籍內容,再排列輸出。但大體上,還是會遵循原書的架構去整理。
曾有人留言說,看完我的心得,會有種重新讀過此書的感覺,或是有些人會說讀完後,讓他很生火,想看這本書。看到這些留言就會讓我覺得自己目的有達到;但有時,會看到留言說,這心得好詳細,好像把整本書重點都說完了。這種留言就會讓我相當緊張,想跟他說:沒有啊,一本書的內容怎麼可能短短十分鐘就說完……
曾在〈誠徵讀者啟事|追蹤姆斯,一起閱讀,一起交流!〉一文提到過,我希望自己的心得會讓人讀完覺得有收穫,而不只是推薦。但同時我也期望我寫的內容,能激起讀者看這本書的慾望。到底要怎麼寫,才能讓這兩點兼得,是我還在思考的方向。
【推書之路:心得寫作模式再思考】
談完說書目的,接下來我想更深入的探討一下自己寫心得的方式。在〈寫了10篇部落格後,我學到的6件事!〉提到過,自己一開始寫文參考的對象是4THINK和閱讀前哨站這兩位我心中的大神。也因此一開始的設定就一週一篇文,文長大約10分鐘,而模式上也或多或少參考了這兩位前輩。
而在讀《人生路引》時,我發現楊醫師介紹書的方式非常特別。很多時候,不單單是在講書的內容,而是關於自己人生的經歷與體悟。
比方說,在介紹《讀懂一本書》時,他反而是從自己的閱讀簡史談起,講述自己學生時代的廣讀經驗,到自費環台演講後,開始寫有推薦序的機會,最後,才接回來講樊登這本書。而在介紹謝文憲的《說出影響力》這本書時,更是通篇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強調話說得好的重要性,最後一段才回頭推薦這本書。
我自己的理解是,他把書中產生共鳴的點提煉出來,與自己的人生經驗結合講給讀者聽,再借力推薦書籍。當然,也有些段落是偏向整理式的,但相對於我的心得來說,比例是比較少的。
就像上一段提到過的,到底書的心得是要整理書中內容,還是寫出更多自己的共鳴體悟,是我還在摸索的點。順道一提,其實這問題之前在批踢踢書版有被討論過。
https://www.ptt.cc/bbs/book/M.1604619490.A.FFF.html
必須承認,自己有時候寫心得,會有躲在書本背後的感覺,不敢說出太多自己的想法,有點把內容責任都推給書籍作者的味道。當然一部份原因,是覺得自己不過就一介廢物工程師,何德何能可以跳出來給他人建議。加上之前老高跟愛莉莎莎的事件,也讓我有些疙瘩,怕誤人子弟。
另外,我似乎也有太執著於把書的內容整理完整的傾向。像是在介紹《搞定》這本書時,原本有打算在最後談談自己的實踐,但寫了寫發現文長已經12分鐘,沒有餘裕再寫,只能作罷。
這讓我想到一開始寫部落格時,曾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文傳給閱讀前哨站的瓦基,想請他給我點建議。那時他對我說:
排版跟脈絡很清晰,做為一本書的摘要精華很不錯!我覺得可以多一點你的個人色彩或故事。我的感覺是讀完後,覺得整理得很到位,可是反而對作者少了點印象。不過這也要看你的寫作目的,是希望讓讀者藉由文章更認識你、信任你,還是單純做紀錄跟重點彙整,就會有不同的寫作方式。
也因此,我在後來的一些文章中,有開始試著加入更多自己的部分。像是,《安靜是種超能力》一文中,便有加入自己到拉斯維加斯參加公司會議的經驗,效果就滿好的。
我想,出於私心,我的心得還是會保有整理的部分。因為這樣的寫作方式,對於我理解書籍有很大的幫助。但另一方面,我還是希望我的心得能真正達到「推薦」的目的,畢竟這才是我開始寫讀書心得的初衷。
如果加入一些自己的部分,可以更好的推薦一本書,那的確是值得嘗試。楊醫師在這本書中的寫法,相信就是我很好的借鏡。
【後記:讀書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想跟讀到這邊的大家說聲抱歉,這篇心得寫得比較自我一點(笑)。但這些的確是我最近很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大家對於我的心得寫作有什麼建議,也相當歡迎留言跟我說。
其實,就如同我開頭說的,此書探究的面向相當廣。以28本書為指南,楊醫師自己化身嚮導,各方各面的講述這些書籍如何幫助人們找到更好的方向。相信不管是什麼人,處於什麼樣的生命階段,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對自己有所啟發的地方。
這本書,對我來說確實達到「路引」的功用。同時也讓我對其中提到的許多書產生了興趣。必須承認,書中的觀點,有些讓我點頭如搗蒜,有些則不那麼認同。但這就表示此書激發了自我的思辨。我想,一本好書就該是如此。
楊醫師在書中提到,他之前經營的診所有面書牆,讓患者自由拿取,帶走也不必還。這樣推廣書的胸懷,讓我非常嚮往!
在過年建了屬於自己的部落格:〈姆斯的閱讀空間〉後,我一直在思考寫作定位,並煩惱怎麼去推廣文章。想想,或許有點走偏了。回歸初衷,自己寫讀書心得,最原始的目的就是想分享那些讓我喜愛且獲益良多的書籍。讀書是我人生迷惘時最習慣使用的依賴指南。而我想把這些收穫分享給更多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同楊醫師說的:
能讀書是幸福的,能寫書尤其幸福。那表示我們在這騷亂動盪的年代,仍有一點餘裕,可以讓大腦呼吸。
-《人生路引》
能有餘裕讀書和寫東西的自己是很幸運的,而我希望能把這樣的幸運擴散給更多的人。
最後,願每個人都能從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昂步前行!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