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承風書店看到《附神》這標題,就馬上就被吸住。小翻了一下,發現是本談自己乩童父親的散文集,興趣更是整個被勾起來。之前讀過《做工的人》、《我的黑手父親》和《移工怎麼都在直播》等「職人」類書籍,相當喜歡這樣探索百工的閱讀感。而且這本書居然還是作者親簽版,不買可惜,就馬上拿去結帳(笑)。
-
-
乍看《從此不再煩惱》這書名,會覺得野心也太大了吧!本想說是不是翻得有點誇大,但看原文 “Reasons Not to Worry”,直翻是「不煩惱的理由」,其實相去不遠。不過,看完之後,覺得內容其實對得起這個書名。雖然不敢說從此不再煩惱,但絕對會對如何擺脫煩惱有新的想像。
-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球》的作者威廉.戴蒙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享譽學界的他,因為女兒的一通電話,意外發現他過去一直以為在二戰失蹤的父親其實活了下來,甚至還擁有一段極為精彩的人生。於是,年逾六十的他展開了一場尋根之旅,並利用他的心理學專長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
會知道《企鵝的憂鬱》是因為在報導者報導者看到了此書作者安德烈.克考夫的專訪。那時就對這書名印象深刻,之後在台北一間書店瞄到,便好奇地買回家一探究竟。
-
上週日是媽媽對年,不知不覺一年了呢……記得母喪的當下,萬分悲慟的我在IG限動上詢問有沒有親人去世時適合讀的書,收到了很多書友的回饋。想趁這個機會挑 3 本對我幫助很大的好書。這 3 本書類型都不同,一本是工具書,一本是小說,另一本是散文,可說是各自用不同方式帶我梳理悲傷,走過低潮。
-
這本《觀念的形狀》選了 72 件古文物,帶你「看」見中國的思想流變。不得不說,用有形之物帶出思想,真的是很精巧的切入手法。
-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的作者是我很愛的李惠貞。如書名所揭示的,此書想對話的對象是那些「非」大人們。李惠貞說,她常聽到年輕的孩子們說在體制內活得很不快樂、對未來感到恐懼、不知人生有何意義。每每聽到這些,她心裡都有個強烈的聲音:並非「只能這樣」。
-
在 2023 年的年末展望文中,有提到希望今年能寫些主題式的書單文。這篇便是主題文的第一彈:時間管理推薦書單。
-
2023 的年末展望文曾提到希望 2024 年能寫些主題式的書單文。最近在構思時間管理主題書單時,想起了這本由子彈筆記創始人瑞德.卡洛所寫的《子彈筆記思考整理術》。決定來寫個心得、複習一下,順便為接下來的主題文做準備(笑)。
-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