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童話嗎?還得講出《糖果屋》、《金鳥》等故事的精彩內容嗎?今天介紹的這本《童話心理學》除了可以讓你一溫兒時回憶,還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些童話。
作者河合隼雄是臨床心理學家,喜愛童話的他,在1962年前往在瑞士榮格學院留學,修習童話研究,並在歸國後創立榮格派心理療法。
本書內容是由他在《兒童館》雜誌上的連載集結而成。他用榮格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了10個你我都讀過的童話故事,讀來熟悉卻又十分新鮮。以下隨意談談一些心得。
Table of Contents
【獵奇的童話】
本書在每章開頭都會放上童話全文再接著解析,覺得是相當貼心的設計。一來兒時記憶早已模糊,作者如果直接開講,我大概會滿臉問號;二來小時候讀的都是經過調整的「兒童適宜」版,與原版其實差異不小。
雖說早有耳聞小時候讀的是「馴化」過的版本,過於殘忍、血腥的情節會被刻意抹去。但真看到原版,還是被其生猛獵奇的內容給嚇到。
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殘酷,充滿血色的面向。比如本書開頭的《特魯德夫人》,看到女孩被變成木柴,丟到火裡燒的段落還是抖了一下。而且故事就這樣結束了,毫無轉機……
再比如《兩兄弟》中,原本情深的雙胞兄弟,弟弟竟因為聽到哥哥睡了他的床,就怒火中燒地砍下哥哥的頭,看得我下巴都要掉下來,未免太簡單直接……
除了這些「兒童不宜」的內容,讓我驚豔的是那腦洞大開,翻轉跳Tone的劇情。如果要說跳Tone,我馬上聯想到的,應該是葉配王Howhow的影片,總能給出超乎想像的翻轉。但沒想到這些童話與之相比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像《漢彌爾與葛麗特》(又名《糖果屋》)中,竟莫名跑出一隻親切白鵝載兄妹過河的;《金鳥》中則有隻要求三王子將牠頭和四肢都斬斷的狐狸,王子一定覺得這種要求實在沒聽過;而《兩兄弟》的劇情更翻轉不斷猜不透,中間那段動物壓榨循環真的是笑死。
不過這些獵奇劇情背後都其實飽含深意。但在探討前,我們得先來談談童話為什麼會誕生。
【心理學與童話】
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有童話誕生嗎?
瑞士的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解釋。他在幫病患心理治療時,意外發現他們的夢境與幻想,居然與童話有許多共通處。因此他推論,人類的潛意識除了「個人」的部分外,還有屬於「集體」的部分。也就是說,人類的潛意識具有某種普遍性,你我都擁有。
用這樣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童話誕生,便可得出如下解釋:
當某人有了某些原型體驗後,為了盡可能表達這體驗而創造出的故事。而因為這樣的故事,帶有人類共通的普遍性,而能更跨越時代,流傳不朽。
相較於神話傳說常會與特定人物或場所連結(如黃帝戰蚩尤),童話則具有脫離特定場所及時間的特性,因此更容易接近內在現實。瑞士文學理論學家綠堤因此說:「童話是將現實抽象化。」
也因為童話似乎與人類潛意識冥冥中有關連,這種特性便能來治療。作者就提到,他常藉由讓患者創造「現代童話」,幫助他們直視內心,探掘問題。
作者說,人類的意識幫助我們創造文明,但如果意識完全脫離潛意識的土壤,生命反而會乾枯。而童話正扮演幫我們從意識退回潛意識的腳色。讓我們更加認識那些埋藏在人類內心的「原型」。
我們現代人就是「知道」太多,才會難以去體驗事物本身。
【自我與童話】
當你用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童話誕生,這些奇妙劇情就會產生不同解讀。榮格相當重視伴隨人類成長而來的心理成熟過程,並稱之為自我實現。從這角度出發,就可將童話視為描述人類成熟過程中的某個階段來分析。
本書透過童話來思考人生存的方式,並在某種程度上,依序顯示了自我實現的過程。
如果將童話視為人類內心世界的表露,那故事主人翁所展現的,就是人類的「自我」。像《糖果屋》中兩兄妹雙主角的設定,就可視為一種年幼時男女性格尚未分離的自我狀態。如此《糖果屋》的故事,便可解讀為處理孩子脫離母親獨立的主題。怎麼說呢?這邊必須先聊聊母性的特質。
童話中登場的女性,若不是慈祥的母親,就是像特魯德夫人那樣,會把女孩變木柴可怕的魔女,非常極端。而這形象是來自人們對「地母神」的崇拜。地母神既是生產之神也是死亡之神。因此「母性」是帶有的兩面性的,既包含生產孕育的正面,也含有將一切吞噬致死的負面。
《糖果屋》的後母展現就是母性的負向特質(要將孩子丟入森林送死)。兩兄妹因此被迫走向雙親所不知道的世界,最後藉由克服糖果屋巫婆這個更負向地母神的考驗,順利踏上獨立的道路。
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像這樣的試煉主題。一個人要從孩子轉大人,都要經歷各種試驗。像《金鳥》中,王子只要被國王抓到,就會被賦予困難的工作。只有克服挑戰、完成工作,才能獲得所求。
《兩兄弟》中的雙子兄弟,則是另一個自我的有趣參照。這邊就必須談談人心的兩面性。榮格將一個人對自我所否定,難以接受的一切稱之為「陰影」。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黑暗面。因此,上面提到弟弟一怒之下砍下哥哥的頭的行為,正是過去被壓抑的陰影面突然爆發的展現。
不過陰影雖是個麻煩,但沒有它就為缺乏「人」味。如榮格說的:
活著的型態必須要有很深的陰影,看起來才會如雕像般立體;若少了陰影,不過就是平板的幻影罷了。
而且陰影對人的成長其實十分重要。《兩兄弟》中的弟弟就是經由對自身陰影的自覺,最後成功獲得救贖。
榮格認為要達到自我實現,「自我」與「自性」交互作用很重要。自我指的是我們意識體系的中心;而自性則是人們心靈的中心。因此弟弟正是藉由直視心中的陰影,達到自我與自性的平衡。
如書中說的,我們就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交互過程中,形塑出「個人」的概念,進而實踐所謂自我實現。
【後記】
這書是被蟬雨越讀老闆推坑的。那時他看到我買《千面英雄》,好心地說:「這本可能有點硬耶。建議先看看河合隼雄的《童話心理學》。」結果只能說老闆眼光精準。《千面英雄》雖好看但真有點深。而這本書,光童話本身就讀得很過癮,使用心理學的解讀方式也相當有意思,大大打開我的視野。
常覺得閱讀就像把鑰匙,幫我開啟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讀了此書,我首先想踏足的地方便是《格林童話》(當然是非馴化的版本)。畢竟童話故事的奧妙還是得要親自體驗,才能感受到最多的樂趣。如榮格愛徒,馮.法蘭茲說的:
無論再怎麼對童話詳加解釋,都無法勝過童話本身。
而另一片我想探訪的風景,便是榮格的心理學世界。老實說,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由於對榮格學派的不熟悉,有些內容還是微感吃力。但這也更激起我想探究榮格潛意識學說的想法。之後有如有閱讀再和大家分享囉。
總之,不管你是想一窺「原版」童話故事的精彩;或是想知道這些怪誕內容的背後的深意,這本書都絕對都可以滿足你。一起來童話的世界探索吧!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