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很內向嗎?是否會羨慕那些外向、能輕鬆侃侃而談,並且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呢?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你會發現,「內向」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閱讀心得
這本《真人真事改編部》是角川主辦的「2023 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最大賞得獎作品。故事的主角陳方圓是一位懷才不遇的純文學作家,在創作之路上載浮載沉,連基本生計都成問題。某天,他意外獲得一個奇妙機會,被邀請進入一個神祕的政府組織——「部門」工作。雖然工作內容和他過去寫小說一樣是「創作」,但不同的是,他產出的「故事」將直接成為「事實」……
【真人真事改編部】
故事開頭描述陳方圓被「部門」總編招攬的橋段,馬上讓我想到《憂鬱的企鵝》。事實上,兩者做的事也真有點像,都是創作會成「真」的故事。不同的是,維克多寫的是會實現的訃聞;陳方圓寫的則是會成真的新聞。
簡單來說,「部門」是一個官方認可的地下機構,網羅許多失意的作家,有寫都市愛情的秋熒、寫武俠小說柳浩天和寫推理小說的橫山君。然而,在這裡,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製造「假新聞」。這些產出的故事會以官方名義發布給媒體,再由媒體向社會公佈。換言之,在故事離開「部門」的那一刻起,就會成為事實。
當政府分派案件後,總編會將相關資料分送給團隊,再一同討論如何對事實「二創」。書中形容某些公開資訊是畫紙上無法移動的點,而「部門」的工作,就是設計出最適當的「畫線」方式,呈現出最無害、最不會引發公眾恐慌的圖像。換句話說,陳方圓與他的同事必須運用他們作家的才華,重新串接人、時、地等資料,創作出對社會「好」的故事。
【好心做壞事?】
一看到「部門」這組織,馬上就聯想到《1984》的真理部。事實上,部門的工作某種程度上是在創造「真理」。要說差別,大概是書中的政府比較「暖心」(?)總編常說,部門的行政宗旨,是「好心做壞事」。雖然捏造事實是壞事,卻存著讓造福社會的「好心」。如同他說的:
上面要我們改寫的故事,大多是牽涉人命的。除了因為人的天性對死亡望而生畏,需要好好處理公眾的情緒之外,更多是因為生命是很重的,而這份重量值得被更好地使用。
例如,有起案件原本是遊民隨機殺人。為避免社會恐慌和敵視遊民,上層指示部門重新編寫故事,刪除「隨機殺人」和「遊民兇手」等關鍵元素。畢竟,若任由民眾去「解讀」事實,有時反而更有害。橫山君的話頗令人深思:
大部分的公眾看故事,只會看最表的一層。一心顧著自保的人只會歧視遊民,想將他們有多遠趕多遠,並不會嘗試去理解背後的原由。被我們改編過後的故事或許不是真相,卻真正可以引起他們關注遊民的問題。繞了一個圈,這不才是對社會好的影響嗎?
覺得書中的消防案也很經典。一向謹慎且備受尊敬的梁隊長,因一時疏忽,未啟動身上的救命鐘,最終不幸於火場殉職。然而,一張梁隊長忘記啟動救命鐘的照片被眼尖的網民拍下,並在網路上瘋傳。因此,上層便指示部門重塑這個故事。因為英雄應當是英勇殉職,而非成為酸民嘲諷的對象。這裡便出現了所謂的「真相」難題,如同書中描述的:
梁隊長一生盡忠職守是真相。
這份在他們眼前的口供也是真相。
最惱人的,是網上瘋傳的那張照片也是真相。
在總編看來,「部門」既是在偽造新聞,也是在還原真相。如果如實報導梁隊長的疏忽,縱使再補充他一生的功績與違人,也難逃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嗜血的大眾絕對不會買單。無怪橫山會說:
如果大眾都願意探究真相,不貪求速食與熱鬧,也輪不到部門存在。
然而,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對社會「好」嗎?因為大眾缺乏對資訊的判讀能力,就能以「好心」之名創造假新聞嗎?書中透過陳方圓與「部門」在不同案件中的角力碰撞,不斷地探討這樣的糾葛難題,相當令人玩味。
【關於創作】
除了「真相製造」的思辨,本書另一個讓我很有感地方,是它帶出了許多創作者的難題。
例如,裡面提到的網路小說亂象。在這個講求速食的時代,缺乏鋪陳、結構鬆散,甚至錯字百出的短文,反而更容易吸引讀者的目光。甚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越多人點閱,故事排名就越高,進而吸引更多人打開來看。
這就帶出了創作者的一大難題:究竟應該對自己的作品「有所要求」,還是應該尋求「被看見」?。橫山君說的那句——「有人看的才是小說,沒人看的,只是作者個人自瀆」——讓我讀得心頭一痛。
某種程度上,似乎能理解橫山君為何能從製造假新聞中找到價值吧。畢竟,苦心寫的小說沒人看,編造的新聞卻能隨便都能獲得數千點閱。說到底,那個創作者不需要外在的肯定呢?
這種「流量為王」的問題,也延伸到盜版的議題。故事中,橫山君的小說在平台上被公然抄襲剽竊,但他卻放棄討回公道。畢竟,讀者不會關心是誰寫的,只在乎看得開不開心。在平台上,流量就是一切,聲音大的人總是容易勝出。
感覺這些內容多少有些作者的自我投射。後記中,作者理想很遠就自嘲雖已出版十本小說,但從沒登過任何書店暢銷榜,在二〇二三年以前也未曾獲得任何獎項。因此,這個大賞對她來說特別有意義。
不確定故事中透過總編之口說的那句話——「如果一本書不能讓人拿起來,就連改變別人的機會都沒有」——是不是她找到的答案。只能說內容深度與市場接受度的平衡,真的是創作者的永恆難題。關於這題,我也還是沒能想得很清楚。但這些思考餘韻,正是小說迷人的地方吧。
【後記:文學啊文學】
這本書的設定相當有意思,取材也很貼近生活,每一章都以一個案件為主軸,輻射出多重的社會面向。覺得稍微可惜的是,主線故事比較薄弱。雖然用主編的小說來收束結局我還滿喜歡的,但總覺得這題材應該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才是。或許再增加幾個案件的鋪陳,整個故事會更豐實些。不過,這畢竟是投稿比賽作品,或許時間並不那麼充裕吧。
然後,故事中對政府的描寫也有些微妙。如前頭說的,是有點暖心的獨裁政權?畢竟,都有能力盜取社群帳號與竄改貼文內容了,還有需要透過「部門」來製作假新聞?而在部門最後小規模反抗後,結局居然只是簡單解散,部門成員還能到處趴趴走,怎麼想都有點不太合理。
另外,陳方圓開場不食人間煙火形象也讓我感到有些違和(那個行銷文案到底在寫什麼鬼)。畢竟,就我所知,很多被認為比較偏純文學的作家,其實都很懂得靠接案維生啊(例如李屏瑤或陳雪)。
不過,理想很遠或許是想透過這個這樣的設定,對文學的價值做些討論吧。書中特別強調陳方圓是個純文學作家,並借柳浩天之口下了一段簡短而犀利的評論:
你是寫純文學的,雕琢文筆講求意象,部門寫的故事是要改變社會,你的文學有什麼用?
這種「文學有何用」的思辨,也是書中反覆探討的主題之一。
老實說,我讀東西不太在意什麼純文學或非純文學。過去也讀過不少偏純文學範疇的作品,但我從不覺得那些文字只是文筆推砌,更不覺得它們「無用」(反倒很多號稱「有用」的自我成長書籍其實很水)。
自己很喜歡高行健在他諾貝爾得獎演說上所說的這段話:
文學並不只是對現實的摹寫,它切入現實的表層,深深觸及到現實的底蘊;他揭開假象,又高高凌駕於日常的表象之上,以宏觀的視野來顯示事態的來龍去脈。
總覺得有些東西,真的只有透過文學才能傳遞吧!透過虛的手法,反而能傳遞出更真的實。
總之,整本書雖然就「小說」來講有些未盡之處,但依然是個精彩的故事。而且,僅用短短篇幅,就激發了我許多思考,百萬小說首獎還是實至名歸。希望作者之後能帶來更多厲害的作品。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這本書是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喬伊.「可可」.狄亞茲的自傳式回憶錄。(「可可 (CoCo)」是他的藝名。)原文書名為《Tremendous: The Life of a Comedy Savage》,直譯是「驚世:喜劇野獸的一生」。但中文書名其實也很精準,因為他的人生真的只能用「狗屁倒灶」來形容。直到他遇見了喜劇,才終於找回人生的方向。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逆轉」人生的。
我建議你仿效我的行為,不要缺席,繼續埋頭苦幹(但幹的必須是好事)。把我當成你的人生楷模(但吸毒跟搶劫的部分請先不要),盡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喬伊.「可可」.狄亞茲

【荒誕童年】
狄亞茲說,他之所以會走上歪路,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遇見了一些不該遇見的人」。
他出生於古巴,三歲時隨父母移民到紐約。沒過幾年,父親因誤吸海洛因身亡。為了養家,狄亞茲的母親不僅經營酒吧,還開了一間乾洗店,但這間乾洗店背後其實在搞非法彩票簽賭。
此外,狄亞茲的母親日常最大的消遣就是吸食大量古柯鹼,因為她的姊妹淘正是哈林區的大毒販。而狄亞茲的教父甚至曾在帶他看完電影《緊急追捕令》後,直接將一把槍遞到他手上,對他說:「這把槍就是你在電影裡看到的那把。」
在這樣的染缸中,狄亞茲很快就「耳濡目染」。先從吃霸王餐等小壞事開始,之後又與朋友一同到處行竊。他自承:
我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犯罪,我們不是在偷東西,只是在賺點黑心錢而已,我們也經常目睹家人幹這些事情。
很快的,狄亞茲也開始吸毒,從大麻入門,迅速進階到迷幻藥。儘管因為從小就目睹家人和朋友吸食古柯鹼後的慘狀,讓他一度有所抗拒,但最終還是淪陷。從此就開啟了難以回頭的嗑藥人生。除了自用,他還小量販毒。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已然成為一名小罪犯。
【狗屁倒灶】
進入青少年時期,狄亞茲的狀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糟。在他十六歲時,母親因心臟病猝世,這對他造成極大的打擊。他在書中回憶道:
老媽的死令我崩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也讓我的人生徹底失去光彩。我每天都鬱鬱寡歡,腦中唯一想到的解決方式就是透過酒精、毒品,以及各式各樣反社會的犯罪行為治療自己。
十七歲時,狄亞茲結識了一名叫「惡魔」的男子,在對方的「調教」下,他走上了更加兇殘的犯罪之路。不但迅速成為當地的毒品大盤商,還與兄弟們在哈德遜郡公園攔路搶劫路人。由於受害者多是到公園買春的已婚男子,所以往往不敢報警,這讓狄亞茲一夥更加肆無忌憚。
但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最終,他栽在了一樁「綁架」案上。
當時,狄亞茲遇到一名叫維拉的男子,此人剛偷了批純到爆的古柯鹼,正急於脫手。狄亞茲便與大麻供應商史提夫策劃了一場「假綁架案」。
原本的計劃是:由狄亞茲牽線,讓維拉與史提夫進行交易。過程中,史提夫假裝掏槍搶劫,將維拉和狄亞茲銬在一起後搶走古柯鹼,事後再與狄亞茲分贓。
換句話說,原本的計畫是狄亞茲假裝與維拉一同受害,由史提夫扮演歹徒。但史提夫顯然沒那麼傻。在交易現場試完樣品後,史提夫照計畫對維拉掏槍,但馬上也遞了把槍給狄亞茲,讓兩人當場變共犯(雖然本來就是)。不久後,狄亞茲便遭到通緝並逮捕,展開了他的牢獄生涯。
【找到天職?】
如此人生乍看難以回頭。沒想到,入獄反而成了轉機。
狄亞茲說,從小到大,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說話很搞笑」,他也常透過喜劇手法排解內心的情緒。像在發現媽媽屍體時,他腦中居然冒出很地獄的想法:「我就知道他一定不會發現我被留級的事情。」沒想到搞笑這才能居然讓他在獄中如魚得水,總能流暢地遊走在不同的團體之間,處處占盡便宜。
這份才能很快獲得更多人的認可。監獄中每周三會放電影給囚犯們看,但投影機時常故障。某天,投影機又掛了,一名獄友便起鬨要狄亞茲講笑話給大家聽。他隨口講了一段,結果所有人都笑到翻過去。從此,每週三大家都希望他上台表演「單口喜劇」(stand-up)。
此外,監獄生活也讓狄亞茲終於有時間反思過去的錯誤。他的輔導員也鼓勵他出獄後尋找一個「目標」,並稱讚他聰明,只要下定決心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就會用盡一切方法得到。如果能將這份執著用在正途上,就一定會成功。這番話讓狄亞茲感受到,原來自己的人生還有希望!
出獄那天,當初起鬨讓他講笑話的獄友送給他一本空白筆記本,並說:「請把你腦子裡的笑話都寫在這本子上,等過幾年我出獄後,如果發現你沒有成為喜劇演員,我一定會親手殺了你。」這句話讓狄亞茲倍感信任,也更篤定自己的天職就是「搞笑」。
【喜劇之路】
當然,人生不會這麼順遂。出獄後,狄亞茲依然沉迷於毒品,更陷入了一段亂七八糟的婚姻。他不但對妻子沒有愛,還糊里糊塗地生下了一個孩子。關係緊繃的兩人很快就走向離婚。若要說這段婚姻唯一的正面意義,便是狄亞茲的前妻相當支持他追逐喜劇夢想,並稱讚他「是當喜劇演員的料」。
於是,他參加了科羅拉多大學的喜劇課程。並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丹佛市喜劇工廠的開放麥(open mic)表演。一上台,狄亞茲就知道這地方是他人生的歸屬。他在書中提到:
這種狀態遠比任何毒品帶來的快感爽,也比所有違法亂紀的行為更刺激。
從此,狄亞茲幾乎每天都跑遍各地的俱樂部登台表演,把握每次上台的機會,不斷打磨自己的喜劇功力。漸漸地,他累積了些名聲,並獲得在洛杉磯「喜劇量販店」固定演出的機會。
即便取得了一些小成功,他仍持續吸毒,執迷不悟地以為古柯鹼不會影響他的喜劇生涯。幸運的是,此時他遇見了「真愛」——特瑞,一位喜劇量販店的員工。為了給特瑞幸福,狄亞茲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但仍無法完全擺脫毒品,甚至還是有在販毒。吸毒讓他搞砸了不少演出機會,身體狀況也越來越糟。
最終,讓狄亞茲醒悟的是他的摯友——喜劇演員瑪麗蓮.馬汀尼茲。在臨終前瑪麗蓮突然對他說:「喂,上帝希望你戒掉白粉。」兩人之前從未討論過這類話題,他沉默了一陣後回答:「好,我知道了。」為了實現瑪麗蓮的遺願,狄亞茲終於下定決心,與毒品徹底斷絕關係。
沒毒品扯後腿後,狄亞茲的喜劇事業終於順利展開。2012年,他開了檔名為《大代誌小教堂》的節目。節目剛開始時,每集僅有幾千次下載,但很快便達到五十萬次下載的驚人成績。他的名聲也隨之水漲船高。之後,他還推出了喜劇專輯《要嘛是你,要嘛是牧師》,並在英國和加拿大的喜劇排行榜上雙雙奪冠。書中他滿懷感恩地說:「我能獲得今天的成就,絕大部分都必須歸功於《大代誌小教堂》。」
就這樣,曾經的嗑藥少年,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喜劇野獸」!
【後記】
這本自傳真的好好看。很多情節都超「精彩」,荒唐到很像在追劇(雖然犯罪很不可取啦……)。而這些瘋狂經歷也成了狄亞茲喜劇表演的靈感來源。如他所言:
即便我現在已經改過自新的,但我還是願意把自己的懶覺擺上處刑台讓所有人公審,完全沒打算要打造完美人設。
但老實說,裡面許多行為都是嚴重的犯罪了。感覺美國社會的包容度還是比較大吧。有點難想像一個曾吸毒、販毒、竊盜、搶劫,甚至牽涉綁架(雖然他聲稱是被設計)的人,會有辦法在臺灣發展喜劇事業……
最後,想分享我從書中得到的一些啟發。做為一名小小創作者,本書意外讓我在創作這檔事上找到許多共鳴。這邊簡單分三點來聊:
〔一、測試與優化〕
雖然狄亞茲的人生滿是混亂,但他對搞笑這件事卻是「動真格」地在鑽研。書中提到,他會把上台表演當作一種測試:如果笑話反應不好,就直接汰除;如果效果不錯,便稍作調整,然後在另一個場子再講一次,看會更好笑還是更難笑。所有的過程與細節,他都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這些段落看得真的滿有感的。覺得創作就要像這樣不斷地測試與優化,才能打磨出最優質的內容吧。
〔一、做好準備〕
狄亞茲曾因沒準備好就上台,結果觀眾直接冷給他看。這次教訓讓他下定決心,每次登台都要當成第一次,悉心準備,務求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這點我覺得對於創作者來說真的很重要。雖然不敢保證努力就一定會產出優質的作品,但至少每次的產出都要無愧於心。
〔一、找到夥伴〕
狄亞茲提到,他曾與三名喜劇演員住在一間單人套房中。雖然克難,但那段日子卻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在用餐時,他們會暢聊各自的過去,而狄亞茲總以低級又荒唐的方式講述他的荒誕經歷,逗得大家笑到流淚。正是在這些互動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喜劇表演風格。由此可見,在創作了路上,夥伴真的很重要。雖然創作本質或許是孤獨的,但有夥伴的互相砥礪,確實能讓一個人的作品變得更好。
最後的最後,雖然本書很多層面都稱不上「正向」,但我還是想用書中的這段話作為結尾:
在我決定要透過喜劇扭轉人生那一刻起,我就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場表演機會。即便生活不穩定,我依舊日復一日、夜復一夜的登台、搞砸、練習、專注。我的人生前半場差點毀在埋頭苦看上,但到了最後,我也是因為埋頭苦幹得到救贖。
希望這本書能為那些仍在努力拼搏、奮力尋找機會的人,帶來一點希望!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