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是吳曉樂的散文集,收錄她21篇作品。書中談訴許多作為女性,在這個社會下的摸索與掙扎。
她以女身、兒女及書寫身煉祭出這一本女.兒.書,世故之下是情深,溫柔盡頭才鼻酸。
-蔣亞妮
會知道這本書是前些日子在感官一條通中,聽到製作人太陽小姐的推薦。碰巧前些日子到新竹參加朋友婚禮,順道造訪一直很想去的或者書店時看到它,就順手帶回家品讀。
先說結論,我很喜歡很喜歡這本書。
如書腰介紹說的:21 篇散文,獻給 21 世紀的女兒與母親。顯然我兩者皆非,好像不是此書的受眾(笑)。因此,身為男性的我,似乎只能試著從「他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但讀著讀著,竟出乎意料地有共鳴。以下就談談我有感覺的地方
Table of Contents
【關於女性】
書中用極為犀利的女性視角切入許多議題。第一篇《女兒們在天平的躊躇》,就直擊作者在韓國旅遊時,與母親為要不要摸大佛求子而爭執的故事。都躍到21世紀了,生男生女之事依然還是個磨人議題。
摸一下,只是摸一下。我反問,為什麼。母親說,就只是、只是確保你將來生一個男孩子吧。
我想,或許是嫁女如潑水的概念仍在吧。雖然孩子現在能選擇跟父姓或母姓,但幾乎默默地還是隨著爸爸走。這些約定成俗的默契,可能還是綁定許多人的心。
我覺得值得深思的是,明明過往是這樣被輕視過來的,但成了母親居然也為這樣的社會期待所圄,再將這樣的期待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如此輪迴…
女孩長成了媽媽,奶奶,每回身分的轉換,她也亦步亦趨地臨摹著前人留下的法則。
「肥狗」是書中另一個有趣的觀念。所謂肥狗,指的是過於鋒芒外露,高就過頭的女性。女人在社會中有著「高升」的矛盾,似乎學歷越高,事業越興,反而是種包袱。
肥狗意思很簡單,豬不肥,肥到狗去了。若冠冕到男性身上會閃閃發亮的的特質,是由女性穿戴上,在有些人眼中,亂了,形同金蘋果落進了鐵盤裡。
之前聽轉角國際節目提到東大的男女比居然是八比二。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女生擔心讀到東大會不好嫁,所以乾脆就近報考地方大學就好。只能說許多現象真的是無國界啊。
想到高中時,老爸和人合夥要創業。一次跟媽媽閒聊時,她突然幽幽地說:「男人啊,還是需要舞台的。」我頓了一拍,話要出口又吞回去。我心裡想問的是:「呃,那女人勒?」
碰巧前一陣子聽〈違章女生〉podcast也有在討論這話題,大家可以聽聽看。
【關於母親】
書中關於母親的段落,是我最有共鳴的地方。吳曉樂媽媽的學歷止僅於國小,原因是她父親(作者外公)認為到工廠幫忙,掙錢讓他買醉比較重要。雖然她媽媽成為女工後,曾偷偷報讀夜校,但因為加班費短缺被外公發現,東窗事發,求學夢只能碎去。
外公並不認為女兒坐在教室哩,握著鉛筆,搖頭晃腦地讀課文,能讓他多買上一支酒。在工廠的生產線上站著給漁獲分類,能。
吳曉樂提到,由於她和她弟弟都進到極好的升學高中,許多人皆來向她母親請益,但只得到「沒安排什麼阿」地回答。她認為她母親確實很少為他們規劃什麼,只是在修復兒時遺憾時,帶上了他們。
書中提到一次吳曉樂與母親到書店看書。有個段落她看得吃力,想請媽媽念,但她媽抬起頭來,略為遲疑後說:「媽媽也在讀書,你可不可以挑一本更簡單的,自己讀。」
我以為母親會放下書本,但她沒有,她把書抓得更牢靠,彷彿那是一張船票,她乘上船,前往更豐饒的他方。也因為如此,我以後也把書抓得很牢靠,不大情願放下。
看著這些段落,我想到我媽媽。
我媽媽只有高中畢業。或許和作者媽媽一樣,失去正軌學習機會的她非常喜歡閱讀。而我會開始愛上看書,完完全全是受她的影響。
記得國小時媽媽向我推薦《亞森羅蘋》,這套她很喜愛的作品。於是乎,每周我都到學校圖書館借閱,翻開黃色書封,挖寶似的捧著讀。在畢業前我幾乎讀完了整套系列作,可說是打下我閱讀習慣的基礎。
而失學陰影同樣罩著我母親。
國中時一次母親節前,學校老梗地要我們寫〈我的媽媽〉。記得我開頭是這樣寫的:我的媽媽雖然只有高中畢業,但她在我心目中,比任何一個博士、大學士都還要偉大。
那篇作文老師很喜歡,還被貼上了佈告欄,神氣地俯視眾人。但媽媽見了,卻頭一低,一聲不哼地帶我回家。我不解追問,她略帶脾氣的說:「我就擔心你會寫這個,高中畢業。」當時我也倔,直嚷:可是我真這樣認為啊!空氣一陣僵硬…後來她把話題轉開,爾後我們再沒討論過這事。
其實我很猶豫要不要寫這段。想說這樣不就讓更多人知道?但最後還是寫了。在我心中,這不是作文的華麗詞藻,而是真切的認同,直到現在我想法依然不變。但這樣的自以為的「稱讚」卻刺到妳。所以藉這機會,我想說聲:對不起,謝謝妳!
【關於自己】
不管上述作為女性或母親的種種掙扎,總歸來說,都是自我與社會的拉扯。或許這就是我並未處在其中,仍深有共鳴的原因吧。畢竟這種定位困難,做自己還是遷就社會的糾結,可說是人類世界的共同困惑。
書名《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是書中的其中一篇。裡頭談到吳曉樂對於移動的癮。
我尤其喜歡遊走於不同的城市中,在鹿特丹、法蘭克福、香港、紐約,我都以自己的雙足丈量景點與景點之間的距離。
但這樣的遊興,卻被他人吐槽:一年的車票錢累積起來,放進銀行裡作為頭起款,豈不是更好。吳曉樂說:
在這些人心目,人生好像一紙連連看,中途不得搖擺,也不得節外生枝,得一心一德地畫到最後一枚小點。
前陣子大學友人聚會,言談間,朋友隨口問道:「啊你不買車也不買房,那你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我一時語塞,慌答:「不知道耶。」
老實說看著同學、同事們買名車、購新房,覺得沒什麼不好,但我對擁有這些好像不特別企望。現在的我,每天下班都埋首打字,平心來說挺快樂的。
但這樣的「資產」好似就不如車房來的具體。而且即便是寫作,似乎還是擺脫不了社會價值的期待。前一陣子寫的〈部落格定位想一想:我從〈感官一條通〉學到的四件事!〉,就提到對自己寫作定位的迷惘。
最近在散文集《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中看到一段很有感覺的段落。作家黃崇凱將自己寫的小說,送給一個久違逢面的兒時玩伴,卻被反問:「那你寫這個的價值在哪裡?」
是啊,我也不確定我寫的這些五四三是否有價值。不時也思考著:是不是要多寫些自我成長、商管還是理財的讀書心得會較有市場,也才更有機會談什麼「商業模式」或「變現」?但總還是想任性一下…
我總相信閱讀的面貌是很多元繽紛的,而我想將這些精采告訴更多的人。或許只要能給某些人一點共鳴,一些感觸,就很值得了吧!
【後記:關於自我與書寫】
初讀此書,會覺得吳曉樂文字頗為銳刺,讓我讀時常有中標之感。但讀著讀著,看著她寫過各種自我探測與親情流轉,心竟默默地暖了起來。尤其那段阿嬤講的鄰居故事,看得我直起雞皮疙瘩。
突然覺得,書寫好像真的是個探詢、療癒自我的好方式。藉由文字,找到與世界的平衡。
記得剛開始寫東西的時候,老爸對我說:「你要做什麼我都支持,不要把自己弄太累就好。」想來自己其實挺幸運的,父母從小到大,幾乎不大給什麼壓力,要我成為怎樣的人。
於是乎,我就一路跌跌碰碰地,活成現在的模樣。當然關於如何在自我追尋與社會價值間找到理想的位置,我依然沒有答案。但這或許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吧?
如部落格自介說的,〈姆斯的閱讀空間〉是我2020年的一個小實驗。目前對於這嘗試,我還挺滿意的。一直不是個太有自信的人,近一年來的書寫,受到非常多的鼓勵,著實給了我一點信心,覺得好像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些什麼。希望能一直寫下去!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是在讚賞公民上幫我拍拍手!有任何想法意見也歡迎大家留言跟我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