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8月8號起在部落格上每周一文,總算來到100篇(灑花)!想趁這個值得紀念的時間點,跟大家聊聊我的閱讀旅程。
其實這主題想寫一陣子了。碰巧前些日子順手一算才發覺百篇將近,想說此篇不寫更待何時!
此外還有另一個契機。幾周前造訪蟬雨越讀,老闆娘熱情推薦近期愛書,我也趁機分享我的部落格與IG。她很開心地按下追蹤,但也好奇地問:為什麼你會想在這個大家都不讀書的時代推廣閱讀啊?
是啊,為什麼呢?
我想,這或許可從我的閱讀旅程中找到解答。
Table of Contents
【萌芽:潛移默化】
在《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曾說過,會喜歡上閱讀是因為媽媽的關係。由於媽媽是愛書人,家裡就不缺書,房中很早就有一面書牆讓我賞玩,各種各類的書都有。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就常抱著一本厚重的兒童百科全書在床上趟讀。除惹來好幾頓罵,還害我步入近視深淵。媽媽那時還買了套西洋經典文學兒童版。於是乎,年幼的我就讀過《塊肉餘生記》、《小婦人》還是《戰爭與和平》等大部頭書(雖說是簡化過的)。想當年真有出息,唏噓……
另外還有媽媽推薦的亞森.羅蘋系列(據說她年少時很愛)。那時看的是台灣東方出版社的黃皮本。約莫小五、六的我,每周都到學校圖書館扛好幾冊回家啃讀。兒時的閱讀時光,著實懷念!
【黑暗:升學陰影】
上國中後升學壓力湧上,花在教科書上的時間日漸增加,讀課外書的時間就直接等比下降。
高中後更是每下愈況。在《大腦喜歡這樣學》一文曾說到這慘澹過往。由於遇上一堆鬼神同儕,讓我對自身能力產生極大質疑,讀書成了件非常痛苦的事。陷入比較漩渦的我,甚至覺得書只要給頭腦好的人讀就好,自己用功只是浪費時間。
這樣的偏激的心態連帶影響我看其他閒書的心情,加上時間幾乎都拿來「念」書,結果三年來讀的量10隻手指都數得出來。國小以來保有的閱讀習慣,就這樣斷了……
【重生:小說世界】
進了大學,時間整個蓬鬆起來。不過,一開始我花更大量時間在籃球場上,閱讀離我已經太遠。讓我重返的契機是我的好心同學。那時到隔壁寢串門,朋友隨手問我要不要看他最近借的書,想說閒來無事,便順手牽回。
這本書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
結果不讀則已,一讀就讓我難以離手,驚嘆推理小說竟能這樣寫。一查才知道原來日本推理小說有分重解謎的本格派,與重寫實的社會派。後來我幾乎追完東野所有著作,也讀了許多社會派大師松本清張的作品。
就這樣,閱讀火種被點燃的我又開始海量地看起書來。
在升大三那年的暑假,假借做專題之名沒回家的我,開始拜讀金庸。花整整兩個月殺玩全套,眼睛都要脫窗。之後又把托爾金的《魔戒》系列、和《精靈寶鑽》都刷了個遍。啊,還有那現在還完結不了的《冰與火之歌》……
大學的我完全回到閱讀世界。不過那時看得都是小說,印象中唯一讀的非虛構作品是《世界是平的》,但現在已不大記得它在講什麼了……或許是升學時代陰影仍在,我對偏知識性的書總提不起勁看。
而這樣狀況在研究所時迎來轉向……
【轉向:社會運動】
原本傭散躺在舒適圈讀書的我,在碩班時遇上了改變這一切的重大事件:318學運。
記得當時每天睜開眼,就是瘋狂爬臉書、批批踢貼文,任無數資訊直衝腦門。試圖理解這場運動脈絡的我,赫然發現自己居然是如此「無知」。不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所知甚微,更缺乏經濟學、社會學的視野來理解這個世界。想到這些如此重要的事,我過往居然甚少關注,瞬時感到相當慚愧。
運動結束後,我開始懵懂地跑圖書館,借像李筱峰的《台灣史100件大事》或齊邦媛的《巨流河》之類的非虛構作品,稍稍突破舒適圈。
不過即便意識到不足,那時我更關心的還是即將面臨的就業。由於系上近半都是走入神山,賣肝救國,那時的自然我也是抱著捨身掙錢的心,打算加入護國研替的行列。沒想到出師不利,面試五個部門皆無果。
那時渾噩好一陣子(可見《情緒解鎖》一文),勉強接受後,把研究所畢了業,到高雄微北的鄉間小學,展開此前從未想過的替代役生活……
【拓展:蟄居時光】
替代役對我來說是完全的意外空檔。覺得既然無法賣肝換錢,至少要有些收穫,來個等價交換。「那就來讀書吧!」我想。由於之前意識到的不足,我便將閱讀眼光轉向往那些未曾駐足的領域。管它是科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宗教還是哲學,通通給它嗑下去。
像重讀計畫介紹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世界觀》、《黑天鵝效應》等對我影響很大的書,都是在這段時間遇上的。
因為這樣的學習沒有考試與比較的可能,讓我可以依自己的步調前進。替代役什麼沒有雜事最多,於是我便趁澆花、割草時慢慢思索、咀嚼。想不通就放著,讓知識有時間沉澱發酵。真還不懂就放下,一切隨緣。
放下成見,廣闊閱讀的我,每天被各種多元觀點,不斷更新、擊打原本狹隘的視野,眼界整個被打開。為記錄這些感受,我開始用Evernote作閱讀筆記,更有系統地整理所學。
另外,就連本就有接觸的小說類作品也生出新觸角,讀了像是《靈山》、《邊城》、 《1984》或《 過於喧囂的孤獨》等略有年歲的經典。附個那時讀的書單給大家參考。
總之,這段時日我完全沉浸在書海中,徹底享受到嶄新的閱讀之樂。
【應用:賣肝人生】
當完替代役葛格,繞了一圈的我終究回到科技業,在一間半導體外商展開賣肝人生。而當上社畜的我,也開始轉向閱讀一些較工具的書。
比如因感受到上班後空餘時間極度限縮,而買了許多時間管理書籍(如《搞定》);而面對就業時的撞牆迷惘,我則從自我成長書籍中找到解方(如《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同時我也開始發現理財的重要,一改過往對金錢的不敏感,買了不少財經書回來研讀(如《漫步華爾街》)。
也正是這段時間,我想分享閱讀的心更加強烈,覺得好東西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但或許是求學時的自卑心再次作祟,總覺得自己能力欠佳,不敢分享。這些在〈魯宅如我是怎麼開始寫東西的?〉中已談過,就不贅述。
總之,最後在2020年8月8日,我在〈姆斯的閱讀空間〉發表第一篇讀書心得。讓我的閱讀展開又一段新旅程!
【後記:閱讀想像】
如果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我讀的東西挺雜的。這散廣的狀況,其實正反映著我一路的閱讀軌跡。
扣回開頭的問題:為什麼要在這個沒人讀書的時代推廣閱讀?
理由與我的經歷自然是不可分。閱讀對我來說就像是場探索,藉由書中文字,我得以到各種新鮮領域冒險。而我希望這些「閱讀」風景能被更多人看見。
我從不想將自己定位成那種濃縮式的重點說書。我所做的更像是展示旅行時的景點照,推薦這些好地方。如果大家因這些分享,親自踏足那些所在,甚至發現我所沒注意到的美妙景色,那是再好不過。
而我同時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分享,讓大家得到更多觀看世界的角度與方式。
如《真相製造》、《成功的反思》中提到的,在這資訊乍看富足的時代,人們的認知差異卻越來越大,我們反而活在一個更加分裂的世界。我期待的是,有沒有可能透過這些分享,讓大家發現「原來也有這些面向的思考啊!」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將部落格取名為閱讀「空間」的原因。我希望大家可以輕鬆自在地走入這裡,隨意晃晃,找個舒適的地方獨自品思,或可與我討論,或可與他人交流。
如此或許就能褪去現在網路社會慣常的劍拔弩張,得以理解他人的觀點,進而嘗試溝通,找到彼此都更能接受的更好方向。我理想的閱讀空間就是一個能實踐這些的場域。
當然,上面這些都還沒實現(笑)。我也還在摸索著除了部落格、粉專、IG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媒介。最近正好看完《創造安娜》,不知怎麼,對安娜想搞的ADF很有感。或許等哪天本夠厚,搞個實體閱讀空間也不錯(?)
亂想完畢,該結語了。我想,在這個短影片、社群圖文當道的「快」時代,閱讀正是給了一個「慢」下來的機會,讓我們得以靜靜思尋。而唯有靜下來,我們才更能反芻自我、理解他人與認識世界。這是閱讀教會我的事,也是我想在這個沒人讀書的時代,分享閱讀的原因。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 《部落格周年紀念篇》:一年產出46篇閱讀心得,我的5個寫作心法!
- 部落格定位想一想:我從〈感官一條通〉學到的四件事!
- 寫了10篇部落格後,我學到的6件事!
- 《我的青春,在台灣》:關於那些認同、對話與青春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4 留言
愛閱讀的人,通常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我是國小就偷讀我爸的金庸、古龍跟倪匡,愛泡書店與圖書館🤣
的確,環境真的很重要啊!!
來自鋒哥寫作的同學,你真的超讚,堅持力十足。
哈哈,謝謝。很感恩有堅持下來!